一证在手,吃喝不愁;啥事不干,年入10万。半月谈记者发现,当前一些行业“证书挂靠”普遍,中介公司资质转租“生意”红火,已成公开的秘密,许多行业形成“有资质的不干活,干活的没资质”的不良风气。(10月9日《半月谈》)
前不久是国家二级建造师统考的时期,突然接到很多同学来电,说来考二级建造师。也有人在微信朋友圈发布动态,说考到了就可以挂靠了。对于他们考霸的,我不怀疑,但是这些同学,学的专业基本与建筑行业不沾边,有甚至学英语专业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有几个同学甚至是中小学老师和公务员,为什么考二级建造师呢?如此跨界令人诧异。
原来他们是为了拿到证书挂靠到建筑公司,每年轻松收入几万,同学说这在建筑业是明规则了。因为建筑公司要升格资质,或者要招投标中标,需要对二级建造师一级建造师的人数进行考评。这便滋生了挂靠族。令人诧异,建筑行业,一个技术要求极其高的领域,却出现如此不负责任的利益。笔者观察,“拿证的不干活,干活的不拿证”诸多行业都出现类似现象。
国家设置职业资质考试本是为了能够规范行业发展,提升行业技术水平,提高从业者从业素质,设置从业门槛,规范行业管理,保障建筑安全。如今却成为精明人士钻捞利益的之地,大肆,此举助长了,使得这项严格的市场监管制度在实际中严重走样变形。
证书挂靠大行其道,在证书“交易”市场上,省钱成了助长挂靠歪风的直接动力。“如果是挂个证,我每年花费五六万元就够了,但要聘个持证技术人员正儿八经工作,没有10万元请不来。”利益的投机取巧,促使买卖双方横贯四方,利益链条不大自肥。证书挂靠者以高校教师、新近大学毕业生居多,挂靠企业多是民营建筑企业,一级建筑师证挂靠“行价”每年12万元左右;一级建造师2万元至4万元,二级建造师1.2万元左右。如此明码标价,视国家法规枉然不顾,有形的市场监管手段被畸形化。
证书挂靠看似是简单的你情我愿的市场行为,其实是不健全下市场主体与监管的结果。证书挂靠,是工程项目的开端,是的导火索,随之而来的是招投标,招投标弄虚作假走过场,工程交易暗箱操作,项目合作利益输送等便乱象平生。没有真正专业人才的皮包公司可以买几张挂靠证书,随后依靠关系大开方便之门,大肆承包项目,揽接工程。
建造行业对专业技术要求极高,资质证书考评是保障建筑物质量、对群众安全负责的做法。故而,对于这些行业的资格准入不能一取消了之,而应该设立更严格的考评办法,严控准入制度,严格从业队伍,严肃市场纪律。此外,对于持证者从业现状予以规范,从业终生实名制,持证上岗,杜绝证书买卖。同时,对招投标要严格规范,做到招标程序公开透明,加大对挂靠违法违规的惩处力度,让挂靠者无处遁形。
(责任编辑:张无)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