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深入的科学研究,科学地预测未来,不断地及时地调节和完善城市规划。规划学科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宏观研究的扩展与微观研究的深入。城市规划,在宏观上从形体扩展到社会、经济及城市之间、城乡之间与城市体系的宏观问题;在微观上深入研究住房、就业、交通、社会服务等问题。
2.交叉科学研究城市问题。各种学科的交叉、丰富更新本学科的理论与实践、更广泛的应用新的科学技术手段。如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及计算机、遥感遥测等新观念、新技术在城市规划中应用等。
3.重视城市规划的时间要素。通过城市的产生、发展、兴衰的变化规律,研究历史与现状。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社会、经济的战略思想转变和更新,对城市规划的理论和实践提出了新的要求。
4.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1987年首次正式提出的,它的影响已成为全球共识的指导和国际社会经济发展的总原则。它是具有现代意义的发展观,它所追求的是社会、经济和目标的协调统一,但也造成广泛的“城市病”,面对错综复杂的城市问题,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要求转变建筑与城市规划的狭义认识和传统理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要研究社会、经济、、资源、文化等方面的综合发展目标,纳入到统一的城乡发展规划中来,落实到物质的建设上,从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5.人居科学,是为建筑更符合人类理想的聚居,在20世纪下半叶国际上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以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在内的所有人类聚居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人与之间的相互联系,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社会、文化、技术等方面,全面地、系统地、综合地加以研究,促使人居的可持续发展,使人类越来越美好。
6.建设生态城市,是为了摆脱城市负面困扰,使人们充分享受城市的优越条件,近几年来提出的一种新型城市系统。根据生态学理论,人们认识到自然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生态系统,人类本身是其中一个组成部分,只有保持系统各部分的平衡,人类的载体及其本身才能持续发展。城市发展要有利于生态、要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正确的最高标准。建设生态城市,按照生态学的规律来规划城市、建设城市和城市。
我国城市发展迅猛,设市城市六百多个,建制镇一万多个,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30%以上。城市规划工作自建国后四十多年在我国经济建设和城市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城市规划学科理论逐步成熟。1989年12月第七届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了我国的《城市规划法》,用法律形式肯定了城市规划在国家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理顺了规划编制和管理过程中各方面的关系,明确了规划内容与方法,强化了管理程序和权限,这是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进入了以城的轨道。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