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O:不难发现,现界上有一种所谓的“中国热”现象。所有关于中国的话题都会受到强烈关注。作为一本专业的建筑和城市文化刊物,选择这样一个话题来做一期专题刊物,并打算持续出中文版,是不是也出于这样的考虑?
Ole:对于中国的建筑和都市化进程,“Volume”杂志以及它的前任Archis已经关注很多很多年了。现在出版杂志的中文版,并不在于追赶目前这种世界范围内大量报道中国的潮流,否则可能会很无趣的成为其他报道的简单复制。
我们并不想单纯报道,而更喜欢发现,希望可以从全球化的视角,和中国的创意家和思想者一道思考中国当下存在的急迫问题。尽管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在工作,特别是建筑界,而且很多的建筑师也在中国工作,然而在今天的中国人和非中国人之间,却很少有关于全球文化语境下如何实现一种富有建设性的交流的对话。Volume中国正是想致力于此。
EO:选择“ubiquitous china”(条条大通中国)作为题目,可以解释一下它的具体内涵吗?
Ole:“Ubiquitous china”对我们而言,意味着不能再将中国看作是一个偶尔去看看的遥远国度。我们渐渐把中国认作一个让人生活愉快的地方。正如美国文化和过去的伦敦一样,成为一种全球现象。中国文化这种力量普遍在国外要么被忽视,要么被妖了。所以,Ubiquitous China正是关于我们的世界究竟正在发生什么的现实主义的清晰论证。
Ole:Volume杂志一直都致力于关注设计领域特别是建筑行业中的问题。正如我们所了解到的,社会转型、经济需求、价值、利益,都在影响到建筑领域。但奇怪的是,建筑本身却很少公开提到这些因素。相反却似乎存在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建筑仅仅应该作为一种纯粹的艺术或者一种中立的投资对象来进行讨论。事实上在我们这里,建筑承载得要远多于这些。
Ole:我们一直而且在任何一个国家寻找那些先锋的家和作者,具体来讲,就是那些喜欢思索历史进程的人、幻想家、目击者、探究未知事实的考古学家。这类充满创意思维的人找到得越多越好。
EO:当代中国城市建设的核心是什么?有哪些特别现象需要关注?您个人是如何来对这些现象做出评价的?
Ole:我认为中国的城市规划的未来面临着两个核心问题。一是要寻找一种方式来使得目前这种井喷的态势在长期可以承受。不管中国如何努力试图赶上其他国家的高标准生活,以及期许建立一个真正的超级大国,只有通过组织化社会中的新技术和新形式来进行,才可以真正实现到文明社会的跨越。我同样认为,越来越重要的不在于进入国际舞台竞争,而是如何去完成那些可能和目前并不相称的事情。承受力就是这样一个问题。
第二个话题是目前中国城市中的很多人,似乎和人一样,怀有一个类似的“乡村梦”。我认为非常重要的是,发展一种关于中国郊区的理论,那种协作与调和,而并非排外与的文化。
Ole:中国的年轻建筑师和学生提出的观点经常会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他们已经足够成熟到可以充分理解界舞台上中国文化所面临的挑战,而且因为年轻,并未被职业、职务等各种所。当我在同济大学、大学或者大学和那些年轻的艺术家交流的时候,我常常被一种自信所打动。他们他们的职业对于未来社会影响重大。我对这种自信心也很感兴趣,他们认为自己的职业可以将来的社会。这是一种我在国家很少看到的自信。
VOLUME是ARCHIS(一份建筑、城市与视觉文化的杂志,1929年创刊)、AMO(一个将建筑思维延伸到建筑和都市规划范围以外的设计研究室)、C-LAB(哥伦比亚建筑实验室)、NAI(荷兰建筑学会)共同合作之项目。双月刊。
东哥格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