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众搭建学生实践平台 打造未来汽车工程师

※发布时间:2018-1-31 19:31:51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本报讯(实习生陈盈娱记者丁波)今年从同济大学车辆工程系毕业进入上海大众工作后,秦际静显得“熟门熟”。在车身科保险杠股的岗位上,她不仅能熟练运用软件,而且对公司各部、科、股的工作职能如数家珍。原来,秦际静毕业前参与了上海大众汽车“预备工程师联合培养项目”,使得她在学习期间,就体验到一线工程师的工作状态。

  “预备工程师”,这个针对大学生毕业前的培训项目,是上海大众和同济大学从2007年开始启动的,目前主要面向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在校学生。上海大众一共投入100万元,分三期进行。上海大众汽车培训部经理宋伟良告诉记者:“如今,汽车行业竞争激烈,只有不断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预备工程师项目,可以帮助学生们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创新思维,这是探索汽车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机制的一种尝试。”

  据了解,上海大众和同济大学为预备工程师项目制定了一套专门流程,根据学生报名情况,综合学习成绩、获励情况、未来职业规划和老师意见等进行选择。学生还要经过性格测试、综合能力等一系列测试,优者才能进入培养项目。之后,他们将在3-6个月时间内,以毕业课题研究的形式参与企业运行“实战”。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每一名大学生都能享受“双导师”教学。其中,由上海大众派出的企业导师将通过“一对一”指导,为仍显稚嫩的们“引”。同时,学生也成了联系企业研发和高校智力的纽带。“比方说,学生拿着课题向学校老师请教,那也等于是利用了学校强大的科研力量和专业资源。这对于提高学生素质、加强企业科研力量、促进产学研结合,都是好事。”

  宋伟良告诉记者,刚刚结束的二期培养计划一共设立42个研究课题,涉及研发、生产制造、物流规划等各方面,并诞生了7篇优秀论文,解决了大众实际工作中的一些小难题:在以前,一旦工程师提供的设计数据存在瑕疵,在进行快速成型步骤前,工作人员必须花精力进行修改,才能确保做出有效模型。针对这一问题,在大众导师的指导下,给出了一套数据的制作规范,提高了效率。还有个课题,对车身上某一零件的噪音来源进行探究和改进,增强了驾车的舒适感。

  这个项目在加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同时,也为上海大众汽车培养了优秀后备人才。据了解,截至今年6月第二期项目结束时,全部42名中,共有25人加入了上海大众,还有17名同学加入了其他汽车企业。

  谈到与上海大众“擦肩而过”的17名,宋伟良表示理解:“我们当然希望更多优秀人才能留在上海大众,但择业和恋爱结婚一样,是一个双向选择的结果。我们更看重的是未来汽车工程师人才的培养,是学生能力的提高。不管他们读研也好、出国也好,或是到另一家汽车厂工作,这个项目对他们来说都是有价值的。我们希望通过校企合作培养机制,能为中国汽车行业培养出创新型、实践型的工程师,实现中国汽车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预备工程师联合培养项目三期的前期工作已经展开。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