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山雪怪
11月2日下午3点,第三届中国质量颁大会在国谊宾馆隆重召开。在汉“建桥国家队”中铁大桥局捧回中国质量,大桥局党委、董事长刘自明代表企业领。这是湖北省首家获得该项的企业,也是本届工程建设行业唯一获企业,标志着湖北省的中国质量实现“零”的突破。中国质量由国家质检总局评审,是中国质量领域的最高项,每两年评选一次,旨在表彰在质量管理模式、管理方法和管理制度领域取得重大创新成就的组织和为推进质量管理理论、方法和措施创新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本届中国质量共受理了765个组织及个人的申报,共有9个组织和1名个人获,其中就有中铁大桥局。
中铁大桥局是世界上建桥数量最多的企业,“坚守质量、传承创新”是企业的优良传统。从万里长江第一桥的“建成学会”,到一座座世界级大桥的“创新引领”,中铁大桥局在国内外建造了2600余座大桥,每一座桥梁都是精品,在设计寿命内都能够安全、连续、有效地为社会提供服务,无一发生质量事故。
传承质量“基因” 大桥人为“中国质量”坚守底线年代,为建武汉长江大桥,铁道部武汉大桥工程局(中铁大桥局前身)应运而生。
60多年过去了,作为万里长江第一桥,虽历经无数次自然灾害,过近百次大型船舶的撞击,大桥依旧岿然屹立,安全承载着繁重的运输任务。人们送给这座已逾花甲之年却仍然雄姿英发的大桥一个质朴的名字——桥坚强。托起这一美誉的,正是60年不褪色的中铁大桥局企业质量文化基石,是大桥人“坚守质量、传承创新”的追求和体现。
在建设南京长江大桥时,大桥铁引桥设计的31.7米跨度的钢筋混凝土预应力T形梁,是当时国内桥梁空白,没有任何实例或可借鉴的资料。
大桥人集思广益,听取各方意见,设备,1959年就在浦口岸边工地进行各种单项试验,后来又在南京梁厂做了整片梁的静载性试验,验证载体的极限强度、刚度和稳定度。耗时一年多,压断三片梁,得出了大量有价值的数据,改进了设计部门提供的图纸,为生产高质量的桥梁提供了可靠。
正是这三片压断的试验梁了南京长江大桥几千片梁的安全性。近半个世纪的火车超负荷运行,大桥铁线没有一片梁开裂更换。
从举全局之力建一座长江大桥,到一个处、一个队、一个项目部建一座长江大桥,再到能同时在长江上建十多座大桥;
上世纪末,芜湖长江大桥建设工地上,随着醒目的《世纪大桥质量宣言》碑揭幕,数百名大桥建设者庄严宣誓:“我们承诺,以大桥质量为生命,对大桥质量终身负责,建成国优桥,誓夺质量鲁班!”——这是我国桥梁界乃至建筑界的第一份质量宣言。
进入高铁时代,桥梁施工工艺要求全面提升。为解决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现场散拼杆件和高栓施拧施工精度控制难度大等质量控制难题,中铁大桥局创造性地采用了整桁段架设技术。这意味着重700吨的钢桁梁一次拼接完成,数千个螺孔必须一次精确对位,每个高强度螺栓允许误差只有0.2毫米。
面对挑战,的大桥人自信而坚定,技术团队反复计算,工厂反复做实验,现场操作精准施作,确保方案成功应用。
2008年9月10日,大桥钢梁零误差合龙。大桥作为京广高铁的咽喉工程,住了历史和运营的检验。
中铁大桥局董事长刘自明讲了几个故事:2011年黄冈公铁两用长江大桥建设期间,因为采购的钢板技术条件要求较高,比较严苛,在这个条件下,钢板的成材率较低,这将导致钢板的供应成本增加。钢板供应商希望降低钢板的供应条件。
中铁大桥局专家思非常清晰,降低钢板的供应条件意味着用到桥上去的钢板品质就会下降,将严重影响桥的质量。这位专家断然了供应商的要求。但供应商并不甘心,转头又来找专家的领导,领导听明原委后,也予以断然。刘自明说:“无论是大桥局的专家还是领导,心里面都有一杆秤,在质量问题上绝对不能马虎,宁可多花钱,也不能降低供应条件。去年这座桥获得了国家优质工程金。”
日前,大桥局建设者们正在“一带一”的孟加拉建造帕德玛大桥,桩基施工已全部完成,墩身浇筑、钢梁架设正同步展开。这座桥在之前的桩基础施工时,采用的是斜钢管打入桩。打入桩的承载力通常是靠桩侧摩阻力承担的。而摩擦桩的承载力取决于桩与土壤之间的摩擦系数,在项目开工之初,国外监理工程师要求桩与土之间的摩阻力系数,必须靠实验检验来测定。为质量,整座桥200多根工程桩,居然打了30多个试验桩。
刘自明表示,“这在国内是很少见的,而国外监理工程师就这么要求,我们在现场的工程技术人员有时候心里也很烦躁,但是我们的项目经理很清楚,业主和监理工程师的要求,必须不折不扣地做到,因为这样的参数关乎到整个桥梁桩基础的质量安全。”
在万里长江上,中铁大桥局正同时建设着11座大桥,其中多座刷新世界纪录:武汉,主跨1700米的杨泗港长江大桥将一跨过江,建成后将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双层公悬索桥;南通,主跨1092米的沪通长江大桥,将刷新世界公铁两用斜拉桥跨度纪录;镇江,主跨1092米的镇江长江大桥,建成后将为世界最大跨度公铁两用悬索桥……
在汪洋大海上,世界最长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通车运营,中铁大桥局承建的CB05标,是港珠澳大桥工程三个桥梁标段中工程量最大、最为关键的一个,于2015年率先拉通,受到港珠澳大桥管理局的高度赞扬;正在建设的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将是世界最长跨海公铁大桥,大桥人界三大风口之一的“建桥禁区”挑战极限,创造奇迹。的海洋,已成为建桥实力的者。
近年来,中铁大桥局走出国门的步伐愈加稳健。在东南亚、非洲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起了40多座象征着沟通和友谊的桥梁,桥梁成为“中国质量”和“中国制造”的一张闪亮名片。
刘自明介绍,在企业长达60多年的发展过程当中,形成了独有的质量管理模式——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土建施工、装备研发“四位一体”,大桥局始终把使天堑变通途当成自己的和追求。“我们多次承诺,我们建造的桥梁投入使用后,就应当持续有效地为用户服务,使老百姓走在桥上就像走在上一样踏实方便,同时能够欣赏桥梁的美。”
刘自明透露,此次获的质量管理体系被总结为“天堑变通途‘四位一体’质量管理模式”。“天堑变通途,可以说是企业的和目标,我们就是要使人们的脚下再无天堑,净是通途坦途。”为了这个目标,大桥局从开始成立就逐渐形成了科研、设计、施工和装备研发“四位一体”的特有优势。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展完善,今天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刘自明认为,科研、设计、施工和装备研发,这是桥梁建造的四大要素,把它们有机整合在一起,以设计为龙头,可以推动科技进步、技术创新,可以工程产品的品质和耐久性。这四大元素整合在一起,有利于建桥水平的提升和人才队伍的成长,有利于企业的持续发展。
本文由来源于财鼎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