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飞灵汽车网,作者Kimi
近几年汽车后防撞梁“空气缓冲”技术悄然“流行”,在各大汽车网站的论坛、汽车聊天群里,关于某某车型降成本取消后防撞的的帖子总能掀起一片骂声,甚至有一些大咖都在各种场合汽车没有后防撞梁的有多大。笔者作为一名汽车车身结构工程师,很有必要来为大家解读一下后防撞梁的“梁山真面目”。
问题一:取消后防撞梁是否?
关于这个问题,笔者通过多年的车型开发经验可以说,在现在的车型设计中是的。至于为什么,先得从C-NCAP法规说起。现行的C-NCAP标准里,后碰速度为50±2km/h(欧标为35~38km/h,美标则为80km/h,70%的偏置碰),速度并不低,甚至高于欧标,满足大多数市郊况的行驶。而衡量车型是否满足后碰的唯一标准就是燃油箱是否会被挤压泄露引起燃油的燃烧,实际上大部分汽车的油箱都是布置在车身中底板下面(后排座椅下方,后轴前方),这个部位被称为车身结构中最不容易被挤压区域,所以很多新能源汽车的电池也布置在这个区域。由于有车身纵梁,地板横梁以及副车架的,在50km/h的碰撞速度中,现在的车身结构在没有后防撞梁的前提下,都能满足后碰的要求。所以部分入门级车型都不配备防撞梁来降低生产成本,也就是采用所谓大家调侃的说法“空气缓冲”技术,或者仅仅只是设计一根1.5~2mm的弓字型薄钢板(相对于前防撞梁)来充当防撞梁。
问题二:后防撞梁是否真的没有作用?
关于这个问题,答案肯定是否定的。首先,在车身后围板将车身左右后纵梁连接的基础上,增加了后防撞梁的连接,提高了车身扭转的刚度,提升了汽车在极限工况下车身抗扭转的能力。其次汽车在发生低俗碰撞时,能有效的后纵梁、后围板、后地板钣金的损伤,加之螺栓机械连接的防撞梁,可以减少维修成本。在掀背门车型中,后防撞梁设计的合理,还能在低速碰撞中尾门钣金的损伤,例如起亚智跑的尾门设计就有点欠妥,尾门的钣金在防撞梁之后,发生后碰,尾门维修的频率要高于其他车型。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像此类尾门设计的车型不止起亚智跑。
【智跑尾门钣金下边缘明显明显超出后防撞梁的边界】
问题三:既然有作用,那后防撞梁的刚度是不是设计的越高越好?